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從老鼠的iPS細胞中,培育出卵子,並使其體外受精後產下健康後代。
研究團隊5日在美國《科學》雜誌電子版上發表論文,宣布這項消息。培育成的卵子,經體外受精後,能產下健康後代。專家表示,這一成果標誌了不孕不育研究取得重大進展。
研究小組先從雌鼠iPS細胞(人工誘導性多能幹細胞)中製造出原始生殖細胞,把它與將成為卵巢的體細胞一起培養後,植入雌鼠卵巢內,生成卵子,然後將卵子取出,進行體外受精,再將受精卵植入雌鼠體內,結果雌鼠產出健康後代。該小組用ES細胞(胚胎幹細胞)進行同樣的實驗,得到同樣的結果。
研究小組稱,通過觀察iPS(induced pluripotent stem)細胞變為卵子的過程,可以了解卵子在體內生成的機制,從而查明不孕不育的原因。
該研究小組去年成功從老鼠的iPS細胞中製造出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子。如這兩個研究成果能用於人類,則可通過人體的皮膚細胞製造出iPS細胞,再用iPS細胞製造出的精子和卵子進行體外受精,使無法產生精子或卵子的夫妻獲得繼承自身遺傳基因的孩子。
研究小組成員齊藤通紀教授說,希望「成果能有助於不孕不育治療」。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表示,研究成果「使不孕不育原因的查明和新藥研發邁出了一大步」。
但也有專家指出,人類和老鼠的iPS細胞性質不同,很難用與老鼠同樣的方法從人體製造原始生殖細胞。在製造iPS細胞時,還有可能損傷遺傳基因。此外,人工製造卵子還存在倫理方面的問題。
iPS細胞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2006年首先研製成功,具有生成各種組織、器官細胞的能力,在利用幹細胞來修復人體器官或組織的尖端醫學技術——再生醫療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,近年頗受世界矚目。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。